点击数:23502021-03-30 09:26:45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粘结型锚栓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大多数项目需要安装混凝土对混凝土或钢对混凝土的固定装置,这些装置通常由后锚固安装的锚栓或植筋技术完成。
本文将重点讲解锚栓与植筋的区别:
1. 连接方式
锚栓理论(Anchor)包括钢板固定中的单锚和锚群(均通过机械锚栓和化学锚栓),而植筋理论(Rebar)是通过后安装钢筋和粘合剂连接混凝土构件的原理。
不同的应用,不同的规则:锚栓理论适用于钢筋混凝土连接,而植筋理论适用于混凝土延伸。
2. 受力原理
在锚栓理论中,来自钢构件(梁或柱)的荷载通过锚固定在混凝土上的锚板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上。固定件的钢构件(粘合剂的螺纹杆)通过拉伸荷载或剪切荷载或两者的组合将荷载转移到现有混凝土构件上。利用混凝土的固有抗拉强度是加固抵抗荷载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脆性混凝土锥体破坏在锚栓理论设计中是可以接受和考虑的。
然而,根据植筋理论,荷载传递到混凝土中的方式与钢筋浇筑方式相同。因此,安装后的钢筋一般不设计成以与锚栓相同的方式抵抗直接剪切荷载。而是通过拉-压杆模型定义了钢筋的受力,该模型假定钢筋只抵抗轴向荷载,以保证与整体混凝土支柱的平衡。连接界面需要适当粗糙,以确保剪切载荷通过摩擦传递。
在植筋搭接的情况下,荷载通过局部拉压杆机构传递,传递方式与预埋式非接触钢筋连接方式相同。
3. 设计规范
锚栓设计:《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2013
植筋设计:《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 2013
锚栓设计主要校核其承载力强度(抗拉和抗剪);植筋设计主要计算其锚固长度(钢筋屈服)。
扫一扫,访问手机站
扫一扫,添加微信沟通